您好,欢迎访问德源国际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德源聊吧 > 中国 >

9家景区上半年净利亏损,门票降价效应持续显现

时间:2019-09-10 08:43来源:华商报 点击:0
今年上半年,对于国内一些传统景区来说,净利润增长出现下行。由于门票价格下调,这种“旱涝保收”的经营模式正受到挑战。
 
“降价令”效应:桂林、丽江、黄山、张家界旅游净利润下降
 
不少上市景区亮出的半年成绩单中,在净利润一栏都出现了“下降”的数字。桂林旅游、丽江旅游、黄山旅游、张家界等知名景区净利润均同比下滑,并普遍提到受票价下调影响。
 
桂林旅游上半年财报显示,净利润为991.62万元,同比下降66.16%,受持续降雨、景区门票价格下降及公司成本费用上升等影响,营业利润165.67万元,同比下降94.46%。
 
被票价拖累业绩的还有丽江旅游,其上半年总营收3.18亿元,同比下降7.07%;净利润9804.55万元,同比下降17.53%。丽江旅游表示,玉龙雪山索道票价从180元调整为120元;云杉坪索道从55元调整为40元;牦牛坪索道从60元调整为45元,新票价自2018年10月1日起执行。索道票价调整对公司2019年半年度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净利润同比减少23.19%的黄山旅游,干脆在半年报中对“门票降价”进行了单独说明。黄山旅游表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28亿元,同比增长6.77%。
 
50家上市景区半年业绩显示,大约有34家景区营收同比去年增长。不过,增收不易增利更难,共有25家景区上半年净利润下滑。华商报记者查询各家公司半年报发现,这50家景区共涉及37家上市公司或新三板公司,由于各景区所占业务比重不同,对母公司业绩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一些景区业绩下降,与门票经济有较大关系。可以说,在国内很多地方,传统景区还是没有摆脱对收门票赚钱的依赖,甚至游客增加都无法抵消一张票价变化,这说明景区经营模式还存在调整空间。
 
9家景区上半年出现亏损,秦岭旅游亏损额减小
 
尽管业绩增长受制门票调价,但50家上市景区中,今年上半年只有9家出现亏损,盈利景区占比则高达82%。这就是说,国内多数景区仍然是“赚钱”的。
 
这些景区中,盈利能力最强的是乌镇景区,该公司8.55亿元营业收入中,净利润超过一半,达4.72亿元。今年上半年,乌镇景区累计接待游客人数445.98万人次。公告显示,乌镇景区继续结构转型,打造“度假-会展-文化”小镇品牌,提升综合盈利能力。
 
不过,乌镇景区恐怕不是国内景区“一哥”。非上市公司长隆集团(拥有广州长隆、珠海长隆两大景区)早在2017年就被报道年营收30亿元;华侨城A未公开单独景区业绩,但今年上半年旅游综合行业收入达50.25亿元,毛利率32.61%。仅以这两家情况看,不少未披露财务数据的知名景区可能对乌镇形成挑战。
 
据统计,上半年亏损的9家景区中,有4家营收规模达到亿元以上。亏损额最大的厦门方特,净利润为-6134.36万元,而郑州方特也亏损1211.24万元。
 
虽然子公司亏损,但华强方特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5.02%。华强方特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较好推进了项目拓展建设进程,持续开发新的动漫IP和产品,取得了较好经营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9家出现亏损的景区中,陕西新三板挂牌公司陕西太白山秦岭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岭旅游)主要在陕西太白山、红河谷提供索道及客运服务。今年上半年,秦岭旅游净利润为-160.35万元,相比去年-303.77万元,同比减亏47.21%。
 
秦岭旅游表示,公司在不断寻找特色旅游项目,同时关注其他旅游区域的索道项目。在淡季,将积极利用自身资源拓展业务,目前已利用自有客运车辆资源在淡季开展包车运输服务,实现业务的多样化经营,减少公司业务季节性波动的同时增厚公司业绩。
 
新一轮门票降价箭在弦上,景区面临转型阵痛
 
不少传统景区习惯了“坐着收钱”的经营模式,新政面前,不得不面临转型阵痛。去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两次发文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提及“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这意味着,新一轮门票降价已箭在弦上。
 
从全国各省市的政策动向看,在降低门票价格之外,今年已开始转向对景区内交通车、缆车、游船、停车价格及不合理“园中园”的门票监察。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些传统经营模式简单粗暴,获利却也更加直接。在票价下行趋势下,景区不得已将转向餐饮、演艺和住宿等其他业务,但这也意味着更多业务成本和费用开支的挑战。
 
消息显示,丽江旅游下调索道价格后,试图以印象演出、餐饮和酒店等收入弥补,但在今年上半年,其演出、酒店和餐饮等营收仍不能抵消索道运输减少5000万元的影响。
 
事实上,传统景区对票务收入的依赖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就曾提到,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2658.6亿元,有一半来自门票收入。
 
按中信证券行业分类,排除已转型的国旅联合,在A股上市的景区类公司共有15家。华商报记者根据2018年年报梳理发现,有12家企业“门票+景区运输”在营收中占比超过40%。另据新旅界统计的15家上市景区(含港股、新三板)2019年上半年收入来源,纳入上市公司主体的山岳景区及人造景区、休闲度假景区,票务收入在营收中占比都比较大。
 
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仝铁汉认为,门票经济对企业业绩影响属于阵痛,背后反映出国内景区营收单一的老问题。在门票降价的新形势之下,景区经营需要构建新的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在产品结构、营销、服务和成本管控等方面多下功夫,“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以阵痛、小痛来避免未来长痛、大痛。”
 
陕西游客接待量连年增长,景区增收需跳出门票思维
 
作为旅游大省,陕西一众明星景区早已名声在外,现在又碰上旅游客流由南北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游客流入量居前的省份中,就有陕西、云南、贵州和重庆。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雷宏振认为,中西部旅游消费逐渐成熟,旅游资源供给加快,加上东西干线交通便利度提升,带给了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更多想象空间。
 
据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今年上半年,陕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约3.7亿人次,同比增长12.4%。而在2010-2018年,陕西旅游接待人次增速连年达15%以上。
 
华商报记者查询发现,截至2018年,陕西A级景区达418家,但游客爆棚的大多是兵马俑、华山、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城墙、黄帝陵等知名景点。相比之下,大量3A、4A及以下中小景点则面临开发利用不足、宣传力度较弱、景区通达和体验较差等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中小景点就是盖几间房子布置几个陈列馆外加一两座碑,靠着消费当地历史文化IP来赚取门票,所谓文创产品,实际上是从外地批发而来的地摊货,制作粗糙且价格昂贵。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公共交通直达,如此怎能提起游客兴趣?
 
民革省委会文旅专委会专员夏强表示,摆脱门票经济,从长远看是趋势,但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景点运作对门票收入极为倚重;还有一些山岳景区因环保限制,内部不允许经营宾馆,这都需要在经营手段另想办法,或采取套票或一票制,或考虑在景区周边增扩休闲度假区域,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从而带来延伸消费。
 
夏强认为,引导景区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甚至需要投资周期,但核心是跳出门票思维。
 
景区资本化该如何做,挂牌上市并不是唯一路径
 
业内普遍认为,中小景区亟需走资本化之路。但在现实中,景区资本化并不轻松。一直以来,旅游景区由于机制、体制和管理限制,直接登陆A股市场的少之又少,此前普陀山、中华恐龙园等相继折戟IPO也反映出景区上市的坎坷。按中信证券行业分类,在A股市场上,景区类上市公司仅有15家,其中陕西仅曲江文旅1家。
 
退而求其次,国内还有超过20家景区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陕西地区目前有陕西旅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旅游)和秦岭旅游两家。
 
由于不满足于新三板市场较弱流动性,新三板龙头景区也在谋求向A股市场发起冲击。今年6月20日,华强方特向证监会报送了在创业板首发上市申请文件,并获得受理,目前华强方特股票在股转系统已暂停转让。陕西旅游曾在2017年7月发布公告称,公司于7月11日向证监会陕西监管局报送了上市辅导备案材料并受理。
 
夏强表示,旅游景区资本化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门票经济渐被打破、行业经营面临转型的大趋势之下,对接资本方不仅扩充自身实力,也能够形成现代化的企业运作架构,适应市场竞争需求。他同时认为,资本化并非只有挂牌上市一条路。对龙头景区来说,上市融资或许是较好选择,而对于大多数达不到上市条件的中小景区而言,在政府和专业机构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门槛引入社会资本力量,这或许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西北大学金融系主任王满仓介绍,过往景区资本化运作存在两方面难题:一是旅游产业投入大、收效慢被渲染的太厉害,“嫌贫爱富”的资本自然避而远之;二是融资贷款需要风险可控,而旅游企业往往缺少产业土地及设备抵押。
 
不过,夏强认为,伴随“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产业融合的更多实践,制约景区资本化的障碍正在减少,以特色小镇为例,不少资本方就是由房地产商转型而来,“旅游资本化破题的关键不在于金融,而在于旅游产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李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