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境外游客将能在北京市内旅游的同时就购买到免税商品了。1月13日,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市人大代表询问、政协委员咨询活动中,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曹鹏程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今年,北京将积极推进国内首家市内免税店在朝阳区落地,主要面向来京的入境游客,从空间上进一步将机场免税店延伸至市区,价格与机场保持一致。“未来,北京的市内免税店,在空间布局、体量、商品品类都会优于机场免税店,而且还会将国产商品纳入免税销售范围。”
突破机场时间空间限制
去年,北京一改2012年以来入境旅游人数持续下降的趋势,仅1-6月,入境游人数已达193万人次,同比增长3.4%,入境旅游实现收入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去年全年,北京全市接待入境游客量重新增长至400万人次以上,再次“回正”。“在此基础上,北京的免税业格局的扩张却显得相对‘谨慎’了一些。”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表示。
曹鹏程透露,目前,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免集团”)正在与朝阳区沟通、协调市内免税店的具体位置。“北京的机场空间相对有限,因此,机场免税店的体量、商品种类都会受到一定限制,而市内免税店不仅会在这些层面进行扩容和优化,交通便利度也相对更高。”曹鹏程介绍,今后,北京市内免税店营业后,可能会采取市内购买+机场提货的经营模式。
与北京现有免税店客群截然不同
实际上,目前北京市内已有一些挂着“免税店”招牌的商店,比如位于朝阳区惠新东街中出服免税店。公开信息显示,80年代成立的中出服免税店,是专门为我国出国公民提供免税外汇商品的专营店,主要隶属于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经营范围涵盖进口手表、化妆品、食品、高档礼品等。根据规定,只要是中国公民,出境回国180天之内,凭护照均可在店内购买免税外汇商品。
对此,曹鹏程解释称,市内免税店和中出服免税店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面向的消费者群体截然不同,前者主要服务于进京的境外游客,而后者则是为回国的中国公民提供免税商品,而且在规模上,前者也将更大、更全面。
为市内免税店模式形成样本
“国内首家市内免税店如果能顺利落地,将打破我国现有的免税市场格局,改变我国大多数地区长期存在的、入境游客只能在机场匆忙且少量购买免税商品的局面。”王兴斌表示,在免税行业,北京的“标杆”地位还是十分显著的,除了海南拥有特殊的政策外,北京市内免税店的开设,证明了免税店不一定非要建在机场,从制度和模式上都能为其他地区开设类似的商店提供参考的模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市内免税店可能会更多地成为国产品牌、北京品牌商品,比如故宫文创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而且肯定也会设置相应的购物限额。”王兴斌预测。
资料显示,现阶段,国内拥有免税经营牌照的公司包括中免、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侨免等数家。除海南的离岛免税店外,国内的免税业务主要还是分布在各地机场内,其中,控股中免集团的中国国旅集团已在市场内形成了较强的垄断效应。2017年,中国国旅旗下中免公司在收购日上(中国)股权之后,又先后中标了香港机场烟酒标段、首都机场T2和T3免税经营权,并开始在昆明、广州、青岛、南京、成都、乌鲁木齐等地机场布点。去年2月,中国国旅还发布公告称,中免公司又以15.05亿元,拟收购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51%股权。随后不久,这一收购也顺利通过了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据王兴斌估算,目前,中国国旅集团已经占全国免税市场份额的八成以上。因此,王兴斌建议,未来在各地建设市内免税店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商业品牌,甚至电商企业,增加市场竞争,促进市场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李东海) |